【大坛资讯】土族之乡:沧海桑田的40年
有一个地方,这里山川纵横,土地肥沃,林地相间,物产丰富,风光旖旎,有着丰富的历史遗存。
古老的宗教文化和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了一条令人向往的西部人文风景线。这就是土族,是我国古老民族之一,互助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高原东北部。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不甘受穷、敢闯敢干的互助人民揭开了土族之乡历史跨越的序幕。
在中华世纪坛展出的“在历史跨越的现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展”中有一个篇章——土族之乡,沧海桑田的40年。
展览现场
展览从出行、农业、文化、饮食、居住、金融、教育等十大方面详细记录了土族在改革开放四十年间的巨大变化。
作为长期工作在互助县的摄影记者晁生林、现任互助县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的曹田泰在过去几十年间拍下的这些图片,承载着说不完的改革往事,道不尽的历史跃迁……
出行
40年前,互助城乡随处可见牛车、马车;骑马骑驴是人们普遍采用的出行方式。
改革开放之初,自行车、摩托车、手扶拖拉机逐步替代了牛车、马车等交通方式。
2012年,高速公路建了起来。
40年后,拥有私家车的互助人家比比皆是;
40年间,互助县实现了村村通公路,这些通往乡村的公路不再泥泞;
40年间,几十家国营和集体企业崛起,一批名优品牌应运而生,为工业强县的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旧城区改造、新城区建设、新农村建设、饮水安全工程……40年后,城镇化率已达到了46%。
农业
自1950年起,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土族地区进行减租反霸、土地改革等一系列民主改革,顺利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这一篇章中,我们将看到互助土族在40年间,农业生产的巨大变迁。
这是一张拍摄于80年代的哈拉直沟乡村的老大爷,老大爷肩膀上的这个犁铧是互助农民用“二牛抬杠”犁地的一种农具,可见得当年的农业还是体力劳动为主的阶段。
这间小屋里保存着互助县农村的最后一盘水磨,在结束水磨坊里磨面的生活后,这间小屋以及其中的古老水磨都成为了历史文物。
海东现代农业景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行与深化以来,土族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科学种田技术得到普遍推广。
在推广科学种植技术之后,荷兰豆也能够在西北塞上种出来了。下图是拍摄于2013年的互助县荷兰豆生产基地。
如今的互助土族自治县,是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是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今天的互助农村风光
40年间,新农业建设带动了一系列互助土族的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89元增长到了9810元,翻了31.9倍。
文化
一个民族的文化变迁,更能说明一个民族的觉醒以及发展的决心。
80年代威远镇广场上的卡拉OK
2013年的互助县城威远镇文化广场,已今非昔比。
新建的互助县体育场是群众性体育娱乐活动的大舞台。
在彩虹部落风情园里,土族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轮子秋”轮番展演。改革开放40年间,互助土族人民自觉地、有计划地发展并改革文化,更是把土族打造成适宜休闲旅游的5A景区。
饮食
民以食为天,在改革开放期间,互助土族人民的饮食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那时家家户户都烧秸秆和干柴木头,老灶台和大蒸笼是厨房离不开的重要物件。
2018年的互助普通人家
到了2018年,互助普通人家的厨房锅灶上轻便的燃气灶代替了老灶台。
居住
80年代的互助县农村
80年代的互助县农村,处处可见这样的庄户人家。
新式的土族庄户
如今,新式的土族庄户——全木结构大房和单门独户四合院。住室的栋梁和门窗上大多雕刻着或描绘着象征牛羊健壮、五谷丰登的彩色花纹图案,鲜艳美观。
在新式土族庄户人家里,每逢节日,家家户户必做各种花样的油炸食品和手抓大肉。多数人自家酿青稞酒,饮食卫生也很讲究。
金融
金融服务的规模和正规化,在改革开放40年间产生了质的飞跃。
教育
教育是培养面向未来的支柱人才,互助土族在教育软硬件方面的持续发力如今亦收获甚多。
互助土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建校于改革开放之初的1982年。这是摄于1994年的互助县民族中学,现如今的教学规模师资力量已今非昔比。
2013年的互助县民族中学,已全面实现电化教学。
2018年的互助县民族中学
今天的互助土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已成为全省民族教育的一面旗帜,校舍及体育场全面现代化。
商业
“倒蛋部队”是西宁城里人对来自互助土族自治县农民的称呼。这是改革开放后土族农民将乡亲们自己家养的土鸡和鸡蛋收购后进城贩卖的一支新型小商贩。他们的出现活跃了市场,也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生活,一时间就成为了改革开放之初,互助土族自治县农民们在西宁城里人的代表性形象。
80年代在互助县乡村的供销合作社里商品仍然是县里青稞酒厂生产的白酒为主,水果罐头食品和其它日用品次之。
1988年,乡镇供销合作社销售日常用品、布匹,兼收购鸡蛋,猪肉和废铜烂铁。从活跃于省会西宁等地、被城里人亲切称为“倒蛋部队”的走街叫卖者,到后面形成比较完整的轻工业和加工业体系,土族之乡在过去四十年里发生的变化可谓沧海桑田。
工业
土族有酿酒习惯,以土法酿造的青稞酒“酩醪”远近驰名。
80年代互助县青稞酒厂的生产车间
1952年,国营互助青稞酒厂成立。改革开放以来,互助青稞酒厂迅速发展,生产规模扩大,质量稳步提高。
90年代互助县青稞酒厂的生产车间
九十年代,互助青稞酒厂在继承古老传统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引进现代技术装备,使得酒厂的效率和收益都有了大幅提升。
2005年,互助青稞酒厂组建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青海互助青稞酒有限公司。青海互助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和销售的多个系列青稞酒驰名远近。其中,“互助”牌商标更是成为“中国驰名商标”。
2011年互助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拥有总资产30亿元。从土法酿造的酩醪,到全国最大的青稞酒生产企业与西北地区白酒行业龙头,“中国青稞酒之源”走出了一条辉煌的改革开放之路。
城市
先来看一组城市对比图。
摄影师从同样的角度记录下1992年、2012年、2013年,互助县城威远镇的城市规模变化。新的经济形态将整个城市建设推向了新的高度,人民安居乐业,基础建设配置齐全,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使得全民幸福感提升。
进入互助土族自治县县城和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迎宾大道
城市的巨变在一幅幅摄影作品中浮现出来,为我们构画出40年改革开放的巨大进展。在这期间,互助土族的贫困发生率从2010年的40.5%下降到现在的4.08%。县域经济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2.09亿增长到2017年的106.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从1371万元增长到了153.2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894.1万元增长到了3.36亿元,增长36.6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298元增长到了27800元,增长20.4倍。
互助土族只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间众多发展案例之一,中华大地上各民族在此期间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生产生活方式的历史性变革史无前例,偏僻地理因一朝凿通而重塑的边疆形象惊天动地。
这些民族在过去40年间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需要我们以某种更真实、深刻的方式去还原、重现、展示。来中华世纪坛,与大坛一起走进“在历史跨越的现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展”。
大坛展讯
《在历史跨越的现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展》
展览时间
2018.11.20—2019.1.5
(观展时间9:00-17:00,16:10停止检票。每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展览地点
中华世纪坛南广场地下二层 当代艺术展厅
票务信息
展览免费参观,请携带身份证件安检后进场
40年历史的跨越,我们一同见证吧!
=THE END=